遂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代,嵖岈山脚下、汝河两岸定居的先民已经留下五龙口、马台寺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内的几十处文化遗址。遂平古称“房”或“房地”,汉初设吴房县,唐宪宗改吴房为遂平,延续至今。
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渊源,也就是根文化。一个地方出现的“文人现象”也有其深厚的文脉和基因。魏子猷,就是遂平深厚的文化基因孕育出来的中国近现代民乐大师、古筝大家、教育家。
1875年,魏子猷出生在遂平县阳丰镇吏部张村,据传此庄因在明朝出了位吏部官员而得名。吏部张村自古民风朴实,崇尚文化。作为本村大户的魏家更是如此,办私塾,聘请远近文人授课。
魏子猷自幼聪明,过目不忘,3岁能背唐诗宋词,很受族人喜欢。魏家族长有爱听戏曲的习惯,隔段时日便请戏班演出。魏子猷到5岁时,不但能作诗、绘画,而且对民间乐器也产生了兴趣。
这些被魏家老爷子看在眼里,通过观察,他觉得学习音乐将来或许有用,便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聘请老师为魏子猷增加了一门音乐课。少年时期的魏子猷特别喜爱民乐,这也为他后来成为民乐大师创造了条件。
随着对民乐的研究,魏子猷开始在大自然中寻找音乐动机,他以遂平人特有坚韧不拔的性格攀登着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同时,也为创作《渔舟唱晚》打下基础。
他的古筝作品《渔舟唱晚》,以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佳句的前四个字为标题,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欢愉歌唱,满载丰收,欸乃归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魏子猷不仅技艺精湛、文化高深,而且弟子众多,并且他们皆成名家。在魏子猷逝世后,《渔舟唱晚》在弟子娄树华的演奏下,成了一首蜚声世界、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古筝名曲。与娄树华一起向魏子猷学筝的还有梁在平,他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蜚声乐坛,为台湾古筝研究会会长,被誉为“台湾古筝之父”。
如今,每当人们聆听渔舟唱晚的优美旋律时,就会想起古筝大师魏子猷先生。他在民乐领域取得的不朽业绩及拼搏进取的精神已成为遂平人的宝贵财富和文化基因,已融入遂平人的血脉之中,也已成为遂平砥砺前行、创造辉煌的动力源泉!